轮胎汽修人曾经是贵族
100年前,中国轮胎人的地位有多高?
说出来让人难以置信,在那个时代,中国的轮胎汽修人员竟然都是贵族!
民国时期的汽车普及率虽然不高,但汽车是不少社会名流和富绅最爱的玩具。当时,一辆汽车就代表着富绅、名流们的身份和地位。
当然,只要有汽车就离不开售后服务。那时的汽车售后服务,已经具备了现代化“4S”店的部分雏形。
民国时期街头上的汽车并不多,主要原因,一是当时车价太贵,老百姓买不起;二是油价太高,即使买得起也用不起。而那时候又没有国产车,要买车全靠进口。
比如,福特的T型车,由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下线后,先漂洋过海辗转到大上海,再经过水路运到各个城市。
当时汽车服务店的外貌
说到车价,当年一辆普通的福特T型轿车,在中国大陆售价是12000块大洋。
1930年,全上海黄包车夫的平均年收入只有90块大洋,他们要想买车,得不吃不喝攒上133年。所以说,民国时期的工薪阶层想买车,简直就是做白日梦!
再说油价。1928年,在南京城区加汽油,每升需要大洋一角五分,按购买力折合现在的人民币,需10元以上。1932年,同样的汽油,每升涨到4角大洋,按购买力折合人民币近30元。
到了1947年12月,“美孚、德士古等公司汽油每加仑涨至49万元”,折合每升汽油13万元。按照当时的粮食价格,13万元怎么着也得折合人民币100元。
换句话说,解放前夕,每升汽油的零售价已经突破百元大关。
不过,民国时期的汽车修车工地位还是相当高的。
一件白衬衫,优雅地喝着咖啡,熟练地用刀叉品尝高档西餐,学习全英文版教材,这就是民国时期汽车修理工时尚生活的写照。
民国时期修车工的私人生活也非常丰富,大背头、定制西装、皮夹克、咖啡厅、舞厅……一切都来源于他们可观的收入。
后来,国民党大员陈诚的福特汽车要大修,一次就需要一根金条,这个价格,足以让今天的汽修厂老板咋舌。
当时,随着汽车数量的大增,汽车修理工还要和军政要员称兄道弟,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。
当时的富绅,最爱的品牌是福特、雪佛兰、别克、林肯、凯迪拉克、奔驰等。到了上世纪30年代,美国大兵则带来了最时髦的威利斯美式军用吉普。
当时,要成为一名修车工,必须使用汽车模型来反复练习,定期观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,会阅读全英文版教材。
这真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!
联系我们
Consulting service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022-86850116